
炎症与癌症的关联已被多项研究证实,但并非所有炎症都会癌变。
炎症和癌症确实存在紧密关联,但不能简单将炎症定义为癌症的“祸根”,更准确的表述是长期未控制的慢性炎症会显著增加癌症风险,它是推动癌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,而非唯一诱因。
一、慢性炎症为何会增加癌症风险?3个核心机制
短期急性炎症(如伤口发炎、感冒引发的咽喉肿痛)是身体的自我保护反应,炎症消退后对健康无害;但持续数月至数年的慢性炎症,会持续损伤身体,为癌症埋下隐患:
损伤DNA,诱发基因突变
慢性炎症状态下,身体会释放大量炎症因子(如白细胞介素、肿瘤坏死因子)。这些物质在对抗病原体的同时,也会攻击正常细胞的DNA,导致基因发生突变。若突变涉及致癌基因或抑癌基因,正常细胞可能失控增殖,逐步发展为癌细胞。
典型案例: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慢性胃炎,长期炎症会持续损伤胃黏膜细胞DNA,使胃癌风险大幅升高;乙肝病毒导致的慢性肝炎,会不断破坏肝细胞,最终可能诱发肝癌。
营造“滋养”癌细胞的微环境即使少量癌细胞已经形成,慢性炎症带来的微环境(含炎症因子、血管生成因子)会为癌细胞提供“生存条件”。一方面,炎症因子会促进癌细胞增殖、阻止癌细胞自然凋亡;另一方面,血管生成因子会刺激新血管生长,为癌细胞输送氧气和营养,帮助其从微小病灶发展为实体肿瘤。
削弱免疫系统的抗癌能力正常情况下,免疫系统能识别并清除癌细胞(“免疫监视”功能)。但长期慢性炎症会持续消耗免疫细胞(如T细胞、巨噬细胞),让免疫系统疲于应对炎症,无暇监测癌细胞。同时,部分炎症因子还会抑制免疫细胞活性,导致癌细胞逃脱“追杀”,进而发展壮大。
二、并非所有炎症都致癌,关键看“2个维度”
炎症类型:急性炎症≠慢性炎症
急性炎症:由明确原因引发(如细菌感染、外伤),持续时间短(几天至几周),炎症消退后身体会修复损伤,不会致癌,反而能保护健康(如伤口发炎后,炎症帮助清除细菌、促进愈合)。
慢性炎症:多由长期刺激引发(如吸烟、酗酒、持续感染、肥胖),持续时间长(数月以上),且常无明显症状(如慢性咽炎、慢性肠炎可能仅表现为轻微不适),这类炎症才是癌症的潜在风险因素。
干预情况:能否及时控制炎症
多数慢性炎症可通过干预降低风险: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慢性胃炎,通过抗生素治疗清除细菌后,炎症会逐渐消退,胃癌风险大幅下降;长期吸烟导致的慢性支气管炎,戒烟后炎症减轻,肺癌风险也会逐步降低。若慢性炎症长期不干预,风险才会持续累积。
三、4个习惯,减少慢性炎症,降低癌症风险
清除炎症诱因,减少身体刺激
预防持续感染:及时接种疫苗(如乙肝疫苗、HPV疫苗,预防病毒引发的慢性炎症);定期体检,发现幽门螺杆菌、HPV等感染后,遵医嘱治疗。
远离不良习惯:戒烟(避免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引发呼吸道、消化道慢性炎症)、限酒(酒精会刺激胃黏膜、肝脏,引发慢性炎症)、控制体重(肥胖会诱发“脂肪性炎症”,增加结直肠癌、乳腺癌风险)。
通过饮食“抗炎”,调节身体状态
多吃富含抗炎成分的食物,帮助抑制慢性炎症:
Omega-3脂肪酸:如三文鱼、亚麻籽、核桃,能减少炎症因子释放;
膳食纤维:如全谷物(燕麦、糙米)、蔬菜(菠菜、西兰花)、水果(蓝莓、苹果),可调节肠道菌群,减少肠道慢性炎症;
抗氧化物质:如维生素C(橙子、猕猴桃)、维生素E(坚果、橄榄油),能清除炎症产生的“自由基”,减轻细胞损伤。
避免或减少吃促炎食物:如油炸食品、加工肉类(香肠、培根)、含糖饮料,这些食物会加重体内炎症反应。
规律运动,改善炎症状态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(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),能促进血液循环,帮助清除体内炎症因子;同时,运动还能控制体重,进一步减少炎症。建议选择能长期坚持的运动,避免过度运动(过度运动可能引发急性炎症)。
管理情绪,避免“心理性炎症”长期焦虑、抑郁等负面情绪会通过“神经-内分泌-免疫轴”影响身体,导致皮质醇等激素水平升高,诱发或加重慢性炎症(“心理性炎症”)。日常可通过冥想、深呼吸、培养兴趣爱好(如读书、画画)调节情绪,减少心理压力对身体的炎症刺激。
联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