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装甲运兵车不同于普通运兵车,它具备一定的装甲防护,能够在战场上有效保护步兵,并且凭借这一特点,能够将步兵安全地运送到敌阵地。装甲运兵车的出现,最早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英国军队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装备。进入二战后,多个军事大国纷纷开始采用装甲运兵车,虽然早期的设计和配置各异,但在战场上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,尤其是德国,充分发挥了装甲运兵车的优势。
在二战期间,使用装甲运兵车的主要国家有:日本、德国、英国、美国、意大利、法国和苏联。这些国家根据自身需求,研发和投入了不同型号的装甲运兵车。以下是各国一些代表性型号的介绍。
日本:
展开剩余87%1. 一式全履带装甲运兵车
由日野重工在1940年代研制,基于95式轻型坦克的底盘改进而来。这款车搭载了一台134马力的柴油发动机,最高速度为每小时42公里,车身装甲厚度为6到8毫米。车内可以容纳15名步兵,通常为敞篷设计,但在特殊环境下可以加装帆布车顶。其主要用于运载日军步兵,跟随装甲部队进行突击,尤其在太平洋战场上使用较多。
2. 一式半履带装甲运兵车
该型号的设计灵感来自德国的Sd.Kfz.250系列半履带装甲车。与全履带型不同,这款车前轮用于转向,后轮则作为驱动系统。搭载134马力柴油发动机,最大时速为50公里,车身装甲厚度为8到10毫米。它可容纳12名步兵,且可以装备九七式车载机枪或大正九二式重机枪,主要用于太平洋战场。
德国:
德国使用的最知名的装甲运兵车是Sd.Kfz.250系列半履带装甲车。这种车在二战期间生产了近两万辆,广泛应用于西线、东线和北非战场。Sd.Kfz.250搭载了迈巴赫HL42TRKM型发动机,最大功率为73.5千瓦,最高时速约为65公里。它的车组通常由两人组成,乘员舱可容纳10名步兵,还可以配备7.92毫米MG34通用机枪用于防空或平射。除了传统的运兵型,Sd.Kfz.250系列还衍生出了包括炮兵侦察型、指挥型、火箭炮型等14种变型,极大丰富了其在战场上的应用。
英国:
1. 布伦机枪运载车
这种小巧的装甲车早在1936年就装备了英国军队,车身长3.6米,宽2.1米,高1.6米,配备了D50型汽油发动机,最高时速48公里。它的装甲厚度在4到10毫米之间,主要用于运送机枪手,除了运兵外,还能牵引火炮、进行战场侦察、巡逻和通讯等任务。由于空间有限,车舱内通常只能容纳3至4人,但其小巧的设计使其在狭窄环境下更具机动性。
2. “袋鼠”系列全履带装甲运兵车
“袋鼠”系列通常是由已损坏的坦克改装而来,常见的底盘有美制“谢尔曼”底盘、英制“丘吉尔”底盘等。此类车辆用于运送步兵,并在战场上提供更强的保护。
美国:
1. M2、M3型半履带装甲运兵车
M2和M3型是美国最广泛使用的装甲运兵车,M2型在1940年代初期投入使用,搭载147马力的发动机,最大时速为40公里,车内可以乘坐7名步兵。M3型比M2稍长,车身更重,装甲厚度可达12.7毫米,乘员可增至10人。这些车不仅大量装备美军,还援助给了同盟国,并得到苏联和英国的认可。
2. LVT系列全履带式两栖登陆车
LVT系列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专用的两栖车辆,主要用于将士兵从登陆舰运送到海滩作战。LVT的车厢开放式设计,但能够容纳多达30名士兵,装甲厚度约13毫米,并且配备了12.7毫米和7.62毫米机枪。
意大利:
Dovunque35型装甲运兵车
这种车是意大利军队在1944年投入使用的装甲运兵车,采用6x4军用卡车底盘改进而来,车身装甲厚度约8毫米,最高时速为50公里。车内可以容纳一个标准的步兵班,车顶还可以加装机枪用于防护。
法国:
洛林39LVBCP履带式装甲运兵车
这种车型是在1940年代由法国军队研发的,车内能容纳6至8名步兵,车身也可以加装车顶进行防护。虽然法国在二战初期很快被击败,但剩余的洛林39型运兵车被德军缴获并加以利用。
苏联:
在战争初期,苏联并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拥有大量的装甲运兵车,许多士兵依靠坦克来前进,这使得他们暴露在敌火之下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苏联开始研制B3半履带装甲运兵车,这种车借鉴了德国Sd.Kfz.250的设计,并以卡车底盘为基础,使用轻型坦克的履带。B3的生产数量较少,投入前线使用的也有限,但它是苏联首次尝试这种装备的尝试之一。
总结来说,各国在二战期间的装甲运兵车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用途,从小型机枪运载车到大规模运输部队的两栖登陆车,这些车辆在当时极大地提高了步兵的机动性和安全性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